普通话水平测试最后一项是“命题说话”,分值比重最大,占总分的 40%,要求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连续“说”满 3 分钟。以下是一些帮助你熬过这三分钟的方法:
很多考生认为这一项最难,担心不看稿子无话可说,或说不了 3 分钟,说不流畅。但其实这是误解了本项考试的目的,它不是考查作文水平、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或口才,所给的说话题目只是引出说话内容的引子。
《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》里规定的 50 个说话题目是准备的范围,考试时不会超出此范围,且考生是从这 50 个话题里随机抽出两个话题,然后任选一个。例如:
个人成长类:我的一天、老师、珍贵的礼物等。
社会生活类:假日生活、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、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等。
文化传承类:谈中国传统文化、我了解的地域文化、我喜欢的节日等。
情感认知类:对美的看法、谈传统美德、对亲情的理解等。
兴趣爱好类:我的兴趣爱好、体育运动的乐趣、我喜爱的艺术形式等。
社会热点类:网络时代的生活、对垃圾分类的认识等。
总的来说要做到理思路、列提纲、记关键词,不要写成现成的稿子。对于不同难度的话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准备方式:
容易的话题:在脑子里理一理思路就行了。比如“我的一天”,可以从早晨、上午、下午和晚上等不同时间段,列举每个时间段内的主要活动,并分享感受和体验。
有一定难度的话题:列出提纲,提纲可粗略可精细。以“老师”为例,如果是学生,可以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的故事;如果本身是教师,可以谈谈工作中的喜怒哀乐。
较难的话题:列出一些关键词帮助记忆。例如“珍贵的礼物”,关键词可以是礼物的来历、付出的辛苦、得到礼物后的想法和做法等。
说话内容一定要在话题范围内,不要脱离话题。有的考生只准备一段内容,考试时不管抽到什么话题都转换到这段内容,这是典型的离题,会按离题时长扣分。不过有些素材内容在有些话题里可以通用,针对不同话题在表述时加以变通则不算离题。
说话时要说自己组织的语言,不要背诵现成的文章,尤其不要背诵网络上的所谓普通话测试说话稿。根据网络文章改编,但大部分语词还是相同的,也会被视作雷同扣分。
点开第四题就开始计时了,尽量在 10 秒前开口说话。
中间如果有大段的停顿空白,会被累计计算为缺时。
如果准备的内容说完了,时间还没满 3 分钟,千万不要停下来,也不要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,再说几句相关的话语直到结束。
说话时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词汇语法,考前准备时稍加注意即可。若出现方言性质的词汇语法则会被扣分。
“无效话语”是指考试时没有按要求用汉语说话,包括唱歌、说外语、不文明用语等。无效话语比照缺时扣分,如果有效话语不足 30 秒则本项按零分处理。
跟写作文一样,题目明确给出了主题,就不可偏题跑题,必须围绕中心阐述。在不跑题的前提下,把事情说清楚,这也是在拖时间。例如题目是“我最难忘的旅行”,就不能去说一件物品或一场事故。
大多数人不是不会说,而是由于慌张而经常说错词,所以一定要一字一句的说清楚平仄关系。思路要清晰,不可想一句说一句,更不可一直重复同一句话。
在练习自由说话时,可以运用一套固定的框架,开场白、结束语设置固定,不同的是中间内容根据题目变化。比如开场白设置为“我对这个 XX 的看法主要有 3 点”,结束语设置为“这就是我对 XX 的看法,第 1 点,第二点,第三点的提炼总结”,中间 3 点论据根据题目而定。如果在某一点卡住了,可把前面的点继续延长,直到想到下一点。
保持适中的语速,避免过快或过慢。合理安排停顿,既能帮助组织语言,也能让表达更加清晰流畅。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停顿或留白,以免影响整体的流畅性和评分。
多用常用的口语词汇,少用“之乎者也”之类的古词语或书面语、公文用语。例如“诸如”可改成“比方说”。命题说话是无文字底稿的即兴讲说,若提前准备文字材料甚至背诵,会在语音中带上较浓的书面文字特色,失掉谈话应有的语调、情感的起伏,出现背书腔。
练习是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命题说话能力的关键。可以通过模拟考试的方式,提前适应考试的节奏和压力。此外,多听普通话广播、电视节目或音频资料,模仿标准发音,也能有效提升口语水平。还可以录下自己的发音,与标准发音进行对比,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。